2021年5月25日,公司党总支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集体学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重大事件回顾”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重大事件回顾
一、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
历史上一段过渡性质的社会,即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 国民经济初步恢复(1949-1952底)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方面由于中国经历了长年的战争,经济状况不佳;另一方面国民党特务潜伏在大陆,伺机反扑政权,所以新政府花费了3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并且镇压当时的反革命。同时,在这期间还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1956)
国民经济初步恢复以后,党在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实现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直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建设(1956-1978)
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直到1966年,我国进入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然而后来在执行的过程中片面强调“快”,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严重的损失。1966-1967国内经历十年文革,同样也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一致持续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三、重大历史事件回顾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1951年5月23日,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了西藏和平解放。同年10月16日,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
1953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着我国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标志着历时3年的朝鲜祖国解放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955年4月18日─24日,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举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解放”牌第一辆汽车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号召开展“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整风运动,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
1958年4月22日,历时9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
1959年9月25日,大庆油田被发现,打破了中国是“贫油国”的论调。
1960年9月,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总装机容量45万千瓦,为国家大型水电企业,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大跃进”运动被停止,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新轨道。
1962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批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地开展文艺批评;批判地继承民族遗产和吸收外国文化;改进领导作风;加强文艺界的团结等。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965年6月至1973年8月,中国政府应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请求,陆续派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共32.32万人,帮助越南军民取得了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和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员工——焦裕禄同志学习》。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中国从此进入了十年动乱时期。
1967年6月17日,在我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签订的《中美建交公报》标志着中国和美国之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2年9月25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5年, 邓小平同志以铁路为突破口,整顿国民经济。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 毛泽东逝世,享年83岁。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977年7月17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决定恢复邓小平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通过学习,大家一致认为:新中国的成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旧中国的基础上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党在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创新理论成果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党总支书记单立功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尊重历史,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用党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思想指导工作,在新时代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978-2008年,中国发生了5000多年历史上最为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
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契机,冲破了教条主义的藩篱,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改革作了思想准备。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称之为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新论断,首次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国改革正在走向深入。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从而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
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深化了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作了直接的思想理论准备。这是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代表作,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书。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颁发,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2002年11月,中共召开十六大,这次大会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提出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会议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2004年3月召开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一是把保护私有财产写入了宪法;二是把保障人权写入了宪法。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要注重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
2007年10月的党的十七大,鲜明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号召全党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2008年2月,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二、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八条:
(一)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实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
(二)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
(三)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上。
(四)改革的实施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
(五)以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促进开放
(六)要正确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七)要把破除旧体制与创建新体制结合起来,即改制与建制相结合,运用法律手段巩固改革成果
(八)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党总支书记单立功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新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战胜了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与时俱进,永葆生机活力,也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我们在世界上把社会主义的旗帜举住了、举稳了。作为高校教师,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不移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朝着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